living matters begins
/

從城市尺度,到家的角落:我為什麼想成為生活尺度空間顧問

Start
54 views

有時候,我們會說一個空間「哪裡怪怪的」。
光線進不來、椅子坐不久、轉身就撞到桌角。
這些不會馬上造成困擾,但日復一日地堆積,會讓我們對空間產生一種難以言說的不舒服。

從都市設計走進生活細節

過去的我,談的是都市與建築尺度——怎麼串連公園綠地、如何讓街道更有活力、如何在城市裡感到安全和舒適。

但現在的我,開始關心的是:
這張椅子的高度,孩子能不能自由攀爬又不會受傷?
這個洗臉盆,能不能讓我不需要一直彎腰?
這個客廳,能不能真的讓一家人好好地待在一起?

設計的尺度,其實一直是人的尺度

我是都市規劃背景,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,從學校時期開始接觸參與式規劃,以人為出發的設計理念就深深影響著我,也成為我心裡很重要的規劃原則。

在公共領域工作的這些年,我參與過各式各樣的空間規劃與服務設計專案,從都市設計、校園空間再利用,到公共服務場域再設計,

我不斷接觸不同的使用者,推嬰兒車的媽媽、輪椅使用者、住在社宅裡的長者……
從更細微的設計角度思考,也從使用者研究的觀點理解人本設計。

在這些反覆對話、與人的互動連結裡,我從中深刻體會到一件事:
空間如何設計而存在,而是為了讓人自在地生活。

當我開始每天待在家12小時,感受設計變得更貼身

成為母親後,育嬰假的半年,我第一次這麼長時間與家相處。
也第一次這麼具體地感受到「生活與空間」的拉扯。

餐椅不順手、收納邏輯混亂、櫃子太高……當你每天都得處理這些卡關,空間就會默默影響你的情緒。

直到第一次設計家,才發現自己很在意生活尺度

我在第一次裝潢家的過程中找了設計師,
但那時候我發現,沒有人真的在意我怎麼生活。

設計師沒時間細探我的生活習慣,很多細節只能我自己主動提出。
從收納高度、燈光位置,到動線使用方式,只要我沒說出口,設計圖就依他們的直覺畫下去了。

像是:

  • 臥室不寬的走道,設計師原本規劃設計開門式衣櫃,差點變成只要有人開櫃子,另一個人就動彈不得。
  • 浴室的蓮蓬頭安裝得太靠近淋浴拉門,每次洗澡轉身都會撞到牆。

於是我們在裝潢過程中不斷修正,花了很多時間溝通,才終於慢慢靠近我想要的樣子。

那時我就想——如果一開始就有人能陪我好好釐清生活需求,
是不是一切可以省下更多時間、成本,甚至避免那麼多遺憾?

這個念頭,就是我開始這項顧問服務的萌起點。

生活尺度的提案,不是裝潢,而是對話

我想做的,不是單純的收納整理,也不是漂亮的室內設計。
而是:從你的身體、你的習慣、你的日常,開始對話。

這份「生活尺度空間顧問」服務,是我想提供的一種陪伴。
特別是對小宅家庭來說──空間不能變大,但使用的尺度可以被調整

當你想要討論家的時候,這裏有一個人可以陪你梳理思緒

也許你也有過這些念頭:

「我想做得更好,但需要人陪我釐清。」

「我知道哪裡怪怪的,但說不上來。」

「我不想大裝修,只是想讓空間更順一點。」

我希望,這項服務,能在你想整理思緒、重新調整生活的時候,陪你走一段路。
Living matters 顧問服務將於 5月7日 正式開放預約
我會在這裡,等你一起打開生活的提案。

ARIA

Living with softness and structure.
臺北女生,爛漫也務實。
關注都市設計與日常空間的尺度,
偏愛極簡,同時著迷於新舊交織的生活風景。

以生活尺度空間顧問的角色,陪人找回與空間的連結。
用文字練習表達感受,也嘗試用空間回應生活。

合作邀約請來信: amuzineu@gmail.com

發佈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